当前位置:大齐创业网 >> 创业经验 >> 文章正文

亚洲青年大咖创业经验分享是什么?

发布于:2021-09-09 被浏览:375次
亚洲青年大咖创业经验分享是什么?

■“企业存亡与否,关键看创新。”——陈学利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模式,引领当今服装技术潮流。”——朱立华

■“企业发展在于创新,创新底气源自学习。”——邢运波

■“华夏的‘变’是我不变的追求。”——夏春亭

■“靠着敢闯敢试、永不服输的精神,挖出了第一桶金。”——王玉春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创新!在全市企业创新发展经验交流会上,5位优秀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创新经验。

虽然成功不可复制,但经验可以借鉴。5位企业大咖通过现身说法,贡献了一场智慧火花与创新精神激荡碰撞的盛宴。

威高医疗控股董事局主席 陈学利

走中国民族品牌的高科技“智造”之路

人工肝、手术机器人、DR……威高一系列高端产品的背后,都“烙”着创新元素。

“建厂当年,我就写下了‘开拓创新、求实巩固’八个字作为建厂方针,走科技创新促发展之路。”做过福利院院长、大队书记的陈学利,在1988年创建医疗器械小厂时,想得很清楚,要做就做最好的。

靠着这8个字,威高人闯出了“威高速度”:威高拥有专利1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400多项,在全球15大细分市场中进入了11个领域,获得许可证的产品有600多个,100多种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承担国家级项目30多项,有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尤其是骨科系列产品、血液净化系列产品、心内耗材系列产品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看病贵,为何贵?一个原因不容忽视:几十年来,中国相当一部分中高端医疗器械依赖进口,欧美等国的一些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垄断了市场和价格,导致国内患者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治疗费用。

如何破解?2005年1月,我国第一个药物涂层心脏支架带着满满创新“基因”,在威高集团诞生,其创造性地将用药由喷层变为涂层,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价格比国外产品降低30%左右。这一产品的问世,打破了国外强企对中国心脏药物支架市场的长期垄断,使我国在这一产品的使用上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大大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一发而不可收。自此后,威高在这条路上开启了“加速跑”模式,随着一项项研发出的高科技产品,倒逼国外企业降价,累计为国家节省医疗开支3000多亿元。

由一个医疗器材小作坊,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陈学利并不满足,他想要站在行业的巅峰,看更多的“风景”。


“企业存亡与否,关键看创新。实力说明一切,只有千方百计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以无可替代的技术引领行业发展,才能站到巅峰之上。”陈学利坚定地说。

攀登巅峰,注定不会平坦,但陈学利从未迟疑过。2017年4月19日,李克强总理来到集团,他对研发人员说,我们发展的目的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医疗健康产业需求巨大,希望你们用更多质优价廉安全的产品带动降低医疗耗材价格,让群众更大受益。

这是总理的嘱托,也是威高人孜孜以求打造完美产品的动力源。

迪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朱立华

挥动创新“翅膀”,催生一个又一个传奇

“从一个小作坊发展到国内自主设计开发能力一流的服务贸易型公司,我们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模式,开启了数字化设计和制作,引领了当今服装技术的潮流……”在朱立华看来,创新是一个企业关乎生死存亡的“要紧事儿”。

朱立华给“创新”这两个字“站台”,是有足够理由的:成立于1993年的迪尚,在7年后,靠创新“敲开”了国外市场“大门”,由粗放代工向自主设计转变;2010年,迪尚开始布局全球,深耕产业链条;最近几年,迪尚又开始了新技术、新模式和企业平台建设……

“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是一年能挣5万块钱就太好了!”在朱立华的回忆里,当时没钱没人没知识,为招一个英语翻译,他“三顾茅庐”,不仅花钱请客,还附带磨嘴皮子做思想工作,“那时候,只有一张桌子,连人都招不到。”

5万、10万、100万、500万、1000万……公司成立27年来,发展完全超乎朱立华的想象,让他意想不到的,还有现在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服装出口企业之一,在国内外拥有员工5万人,年销售收入130多亿元。

欧洲收购公司、上海收购连锁品牌,综合利用新模式、新技术,在国内进行品牌建设,直至在世界各地设立品牌公司、设计公司、贸易公司以及工厂;工装、职业装、个性化订制等“解锁”未来发展的“N”个领域……带着创新这双有力的“翅膀”,迪尚催生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朱立华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在未来五年,我要向着300亿、500亿的目标去迈进,做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公司。”

不仅飞得高,还要飞得远。“如何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朱立华的答案是:信誉、公平、机制、务实。

日常,迪尚产品毛利率在20%,面对毛利率高达50%的大订单,应该如何处理?朱立华的选择是:主动和客户对接,把已谈妥的订单价格降下来。“要讲信誉,一定要把价格放到正常水平,不然生意长久不了。”

如今,“信誉、公平、机制、务实”这八个字已经融入到迪尚的血液里,成为迪尚每名员工的精神气质。

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邢运波

保持创新就是掌握发展命脉

历经65年的发展变迁,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经历了很多机遇和挑战,但如何走在世界前列?在邢运波看来,技术、人才是不二法宝。

放弃农机产品,主动进入汽车配件市场;引入市场机制,进行组织机构变革和干部年轻化建设;借合资之力,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引进锻造生产线,解决毛坯供应,进入胀断连杆生产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多元化发展……翻开天润曲轴创新这本“书”,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实现了从产业更新到机构调整,从市场开拓到技术引入。

早年间,一直从事小农具生产、农机维修的天润曲轴公司,决定逐步向曲轴业务板块转变,但由于缺少先进技术,曲轴板块仍以农机曲轴为主。面临利润低、产能过剩、产品积压严重等发展困境,天润曲轴做了个“大胆”决定:实施垂直换产,谋求产业升级转型——将35万支农机195曲轴全部下线,切换汽车发动机曲轴。

大手笔改革,换来了市场竞争主动权。从此,天润曲轴打开了“保持创新就是掌握发展命脉”这一“潘多拉”宝盒,积极组建现代化铸造生产线和曲轴加工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逐步向智能化工厂转变,切实将天润曲轴打造成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品质竞争力、效率竞争力的全球最大的商用车曲轴、连杆制造企业。

创新之旅,并不轻松。人才为天润曲轴创新的脚步注入了新活力。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天润曲轴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卡、绩效合同等绩效管理体系,设置宽带薪酬,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双通道”管理,完善“育才、用才、留才”的用人机制和良好的人才成长体系,让专业技术人员专心技术研发。

这还不够。“企业发展在于创新,创新底气源自学习。”邢运波说道。

19年来,天润曲轴还专门派出30多人次到清华大学、北京经理人干部学院脱产学习MBA核心课程。公司每年还拿出专项基金进行英语学习激励,激励技术部、质量部、国际贸易部人员直接与国际客户进行英语交流,储备人才队伍。

华夏文化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夏春亭

“华夏的‘变’是我不变的追求。”

农民、工人、企业家,不同的身份,夏春亭用“三变”实现了。

“1985年12月18日,我用兜里50元的‘家底’,办起了水泥管厂。”那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个体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夏春亭心动了,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一变,“我给自己任命为厂长,实现了由农民向工人的转变。”

变的是身份,但是生活却不“领情”,当上厂长后的夏春亭反而过的越发苦了。“全家当时只剩下2块钱,连一碗两毛钱的面,都舍不得吃。”他把省下来的钱全部换成原材料。

然而,连锁反应还没有停止。夏春亭发现,他连午觉都捞不着睡了:“我恨不得一天当成48小时过,跑街串巷找客户。”

一连串的苦吃下来,夏春亭在1989年,从小作坊发展成了私营企业。

第二次变革出现在1994年。夏春亭水泥建材厂的业务“版图”越扩越大,他却戛然而止了。为啥?水泥建材市场有局限性。他将发展目光聚焦到塔机行业。建材与塔机,一个是“初加工”,一个是“深加工”,没有一批专业人才、技术骨干,那不是纸上谈兵么。吃惯苦的夏春亭,有的是办法:“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我花大价钱聘请人才,引进技术。”

“招兵买马”后,夏春亭点子越来越多,他开始创新推销方式。于是,“华夏塔机,顶天立地”的广告词应运而生,“华夏”品牌响彻全国乃至海外,产品远销到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区域的37个国家和地区。就这样,由建材向塔机这条路,被夏春亭闯了出来。

2003年,塔机市场份额下滑,夏春亭的第三变出现了,他瞄准了家门口的荒山,动起了修山的心思。

这个念头一动,前期攒下的“桶桶金”被一股脑砸进了山里,在周围此起彼伏的劝阻声中,夏春亭“一意孤行”。随着一棵棵树的种下,山体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现代愚公”夏春亭咧着嘴笑了,瞧瞧,环境好了钱自然还能赚回来。

紧接着,夏春亭又围绕山体维护做起了文章。他依山顺势建设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海洋特色文化和胶东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文化旅游景区。

如今,变革的脚步还在进行,夏春亭说:“华夏的‘变’是我不变的追求。”

赤山集团董事长 王玉春

敢闯敢试 驰骋产业“江湖”

从单一海洋捕捞,发展为集海洋食品加工、建筑房地产、旅游餐饮、金融服务、工业制造等六大产业齐头并进,需要多久?王玉春回答:30年。

1987年,赤山渔业公司成立的消息,在荣成斥山街道引起了不小轰动。因为,斥山街道没有一寸海岸线,没有出海口,祖祖辈辈都是种地为生。“历史上没有打渔的先例,跟我一起创业的人都没下过海、使过船。”就这样,王玉春带着一群“旱鸭子”,在好奇的观望以及嘲笑声中,迈上了创业之路。

没钱造船?王玉春在银行行长家门口蹲守3天,换来了一笔30万的贷款;烟台、威海、济南、黑龙江伊春,四处留下了他借钱的脚步。

没职务船员?那就从周边的人和镇朱口村、石岛大鱼岛村、靖海渔业公司等大渔业单位“借人出海”。

“我们靠着敢闯敢试、永不服输的精神,挖出了第一桶金。”王玉春说,在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间,赤山集团共建造各类渔船42艘、上马冷藏加工厂9处,并建成了自己的出海口——赤山渔港,可以同时停靠30艘大马力渔船,可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从此结束了赤山渔业无出海口的历史。

手执敢闯敢试“神器”,赤山人驰骋产业“江湖”中,练就了干什么成什么的“通关”秘籍。1997年至2000年,赤山集团陆续兼并重组了斥山街道动力机械厂、斥山街道建筑公司和荣成市拖拉机厂,一个个曾经破产倒闭的企业在赤山人手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外,赤山集团还相继成立渔网绳厂、纸箱厂、鱼粉厂、建材加工等工业生产企业,这家渔业企业成功“登陆上岸”。

今年,赤山集团发展史上,又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两笔:顺达新材料产业园固体废弃物处理再生利用项目,将于今年底投产使用,可实现石材废料、建筑垃圾的无害处理和综合利用;南极磷虾高端生物开发产业园将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智能化生产工艺,形成全套智能化生产线,3年内将打造成一处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南极磷虾综合开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来源:Hi威海客户端)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