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齐创业网 >> 创业经验 >> 文章正文

创业史梁三老汉的创业经验是什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创业失败的原因)

发布于:2021-09-15 被浏览:382次
创业史梁三老汉的创业经验是什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创业失败的原因)

特约撰稿 张 怡

粮站,是上世纪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个职能部门,它既要保证每年从农村集体和个人手中无偿征收优质足量的公粮(又称为农业税),又要保障城镇居民及所有国家机关、企业及军队的粮油供应。我小的时候还有粮站,见过浩浩荡荡的交公粮——农民把晒干扬净的粮食,用麻袋、口袋、编织袋等各种包袋运到粮站,天不亮就排队,等候验收,过磅入库。我在收粮的磅秤跟前见过,粒大饱满干净无杂的好粮,晒得咬在嘴里发出咯嘣脆响,对着农民关切的眼神和过磅数字出来时放开的一睁眼,生计的味道立时鼓搂起来,这是父辈以上几代人自觉而无怨的行为,他们都知道公粮是必须交而不能拖欠的义务和责任。

当时我家门口那条街往北走不远就是我们镇上的粮站,起初要承担县西北区域四个乡(公社)的征粮任务,每年大约要工作一个月左右。麦收过后男女老少排队交粮,离得近的用人力拉着架子车来,离得远点的有用手扶拖拉机、三轮农用车或四轮拖拉机,争先恐后交粮的场面真是车水马龙、热火朝天。麻包、口袋一摞一摞的弧线和农民圪蹴着等等候的腰身的弧线,层层叠叠一直到很远。

这已是40年前的事,在新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进程里,已经进入土地到户后从集体交公粮到个体交公粮的年代。这一场景再往前推30年,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6月底,毛主席签署命令,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这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它带给农民尤其是贫雇农的冲击,作家柳青的《创业史》里有这样的描述:

果然,第二年冬天,给梁三老汉分下十来亩稻地。老汉如同在梦里一般,晃晃悠悠多少日子。他的老脑筋怎么也转不过这个弯儿来。他曾经日谋夜算过:种租地,破命劳动,半饱地节省,几分几分的置地,渐渐地、渐渐地创立起自己的家业来。但是,他没有办到;生宝比他精明些,也没有办到。而现在,人们只要告诉他一声,十来亩稻地就姓梁了。

在土地改革的那年冬里,梁三老汉在他的草棚院里再也蹲不住了。他每天东跑西颠,用手掌帮助耳轮,这里听听,那里听听,在到处插了写着字的木橛子的稻地里,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他那灰暗而皱折的脸皮上,总是一种不稳定的表情:时而惊喜,时而怀疑。老婆嫌他冒着冬天的冷风在外头乱跑,晚上尽咳嗽一夜;但她稍不留意,草鹏院就找不见老汉的影子了。她跑出街门,朝四外了望,果然,那罗锅腰的高大身躯,孤零零地站在空旷的稻地中间。

老婆追到他跟前,拉他回家。

“不!”他坚决地说,挣扎脱袖肘。“我在屋里蹲不住嘛。”

“你站在这里做啥呢?”

“我,看一看……”他的一只长胳膊朝周围的稻地一晃,神神气气。

“这里有啥看头呢?都分给大伙了。”

“分给大伙了,我看一看嘛……”

“你这是怎哩?看你这些日子呆得很……”

“没啥。”

“没啥你也甭乱跑了。”

生宝他妈死赖也把老汉拉回草棚屋去。常常天黑严了,老汉还在分给他的地边上蹲着,好像害怕地里的土块被人偷走似的。

这一段描写把之前农民生存的困境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农民看来,最悲惨的莫过于颗粒无收了,可怕的是土地是收成的必要条件,然而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恰恰处于这种困境。《创业史》中高增福的儿子才娃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名叫“刘田民”,据他本人讲,因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贫农,父亲给自己起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希望将来能有一块田地。

从1950年冬天开始,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新解放区开展起来。按照规定,农村划分出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进行重新分配,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农,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份土地,而得到土地对庄稼人意味着创立家业的可能。

创家立业啊,整部《创业史》记录的所有农民情感和行动指向的核心主题。

“土地资源是农村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直接决定了农村社会结构格局,因此土地的分配和配置变更将左右着农村社会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一切已彻底实现土地改革的地区,人民政府应组织农民及一切可以从是农业的劳动力以发展农业生产及其副业为中心任务,并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自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土地改革之后的必然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阶段,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共中央行政关系在广大农村渗透、扎根和深化的过程。

《创业史》就是在庄稼人分到土地的背景下,来热情记录社会主义新农民在旧的庄稼人认知里如何一步步踩入合作化的鼓点的。它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在于对那个特殊年代农村新青年的朝气与生命的描写,一位革命者、老党员、作家在热火朝天、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里,按捺不住内心创业的激情而对他的人物的满怀理解与耐心,更在于他试图从中对政权合法性的文学解读。柳青是自己要求入住农村深入生活和人民的,也是带着写作任务去的,这14年“深入生活”的全部劳作与观察,都让他试图从文学的角度去解读政策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合作化的“先进性”,所以,书中极具辨识度的滚烫的语言,充满了对新式青年、基层党员真切的歌颂。这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是作者在党的事业里,自主策划的一部记录影响中国数亿农民历史大事的写实巨著。

在书中,他生动地刻画和描写了104个人,59个村镇和19种父母,也记录了农村工作中如何发掘、选定、培养典型这一核心办法的开展。对于我们未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读者来说,也只有在这样的文字里,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个“农村共产党员”到底意味着什么,他是如何不断地经历被教育(这其中很大程度上还包括一个本性积极的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启发、培养的过程而成长的?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农民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农民对自我的认识、农村共产党员兼有群众与响应号召的积极分子的双重特性,他怎样在“政治觉悟”这一问题上经历艰难的思想改造等等,这环环相扣的问题都充满了复杂的矛盾。柳青的叙述里有自己多年嵌入当地生活、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体会,也有作为一位老党员、老革命的先在认识与具体问题交锋时的思考与再认识,还有自己和他人种种成功、失败经验所打磨出来的农村革命的粗粝质感。

那是一段已经远去的记忆,要真切地领会,非浸泡其中的作者的文字不可,以下为大家从三个层面摘录《创业史》原文的精彩段落。

第一个层面,“创业难”,《创业史》让人关注的一大原因在于它凝结了三个创业:社会主义新中国带领人民创立建国大业,改天换地后的新农民创家立业,作者柳青在党员、干部、作家三重身份中扎根基层深入人民的书写事业。这是三股拧在一起摆脱贫穷、艰难创业的生活道路。这里我们有必要提一下柳青对于自己的身份认知。在政府那里,他是领导者,在农民那里,他是干部,但柳青在长安县深入生活,参与农村一切事物,把自己变成一个生活习惯乃至衣着和言语都和农民一样的农民,长成一个形神兼备的农村基层干部的过程中,生长出了结结实实的使命感,他从心底里把自己看做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作家。一方面农村的事没有他不知道的,另一方面他有现代学养,他的文学功底、语言功底和革命背景,都是《创业史》当时所记录的党的工作和写作雄心所赖以茁壮的筋骨。

庄稼人啊!在那个年头遇到灾荒,就如同百草遇到黑霜一样,哪里有一点抵抗的能力呢?P1

梁三小时候,他爷从西梁村用担笼把他挑到这个蛤蟆世界来。他爹是下堡村地主杨大财东的最讲“信用”的佃户,一个和现在的梁三一样有力气的庄稼汉。老汉居然在他们落脚的草棚屋旁边,盖起了三间正房,给梁三娶过了媳妇。老汉使尽了最后的一点点力气以后,抱着儿子梁三可以创立家业的希望,心满意足地辞别了人间。但是梁三的命运不济,接连着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于产后风。他不仅再租不到地了,就连他爹和他千辛万苦盖起的那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了,自己仍然独独地住在他爷留下的草棚屋里。P3

交过地租,还过肥料欠债,剩下的被下堡村大庙里头的保公所打发保丁来装走了。生宝他妈趴在街门外土场上的碌碡上,放声大哭。生宝的妹子和童养媳妇见她哭,也跟着大声嚎叫,好像送葬一样,送走了剩余的稻谷。生宝拧着浓黑眉,噘着嘴,多少日子一句话也没有。任谁也问不响他依据,他变成哑巴了。P15

所有的庄稼人,对历史来说,都推动社会前进。不过当他们仅仅通过在田野里诚实地劳动,在庄稼院细心地晶莹耕畜和家禽,在市集上公平地出售农产品……来尽历史义务的时候,社会前进得太缓慢了!几乎要隔许多年,你才能感觉到生活似乎发生了一点轻微的变化。在那个时代,庄稼人里头也有饱受过惨痛生活磨练的一部分人,非常不满意兄弟之间和邻居之间为了一点可怜的家业,互相竞争、互相忌妒、互相仇视,甚至互相打得头破血流。他们艰难地熬完了自己的一生后,常常是憋着一肚子气死的。只有当他们的子孙和工人阶级有了联系以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才进入了历史的暴风雨时代。P547

第二个层面,农民在“创家立业”的梦想中对富裕与尊严的追求。在土地上,他们希望自己拥有自己的土地,在生产物资上,他们希望拥有胶轮车、牛和马。


这里头有充分的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甚至动作细节可资品味。50 至 70 年代整整一个时代是浓烈而震撼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社会矛盾冲突,把旧时代与新时代割裂后精神弥合和家业兴旺的努力,分解在一家一户的具体生存细节中。

在旧时代,梁三的父亲作为最守信用的佃户,艰苦创业造了三间瓦房,给梁三娶了门媳妇,这是多好的基础。但是,先后死了两头牛,加上媳妇产后风,梁三家破了,房子也拆了,卖了木料砖瓦,等于父辈的创业毁于一旦。民国十八年的大旱,一些人陷入生存危机,另外的人得到一个机会重新开始。活不下去的人走了,找到生机的人各不相同,他们要怎样生存和发展,再举起创家立业的大旗?

也许在阅读了这些句段后,我们对现在农村门户上方“人旺家兴”之类的牌匾会有真实的体会。

有一天,梁三老汉在睡梦中忽然间恍恍惚惚觉得:他似乎不住在草棚院里,而住在瓦房院里了。过了一阵,他的这种模糊的感觉,才更加明确起来:不是别的地方,就是他早年拆掉的那三间房,现在重新该起来了。那一东一西的稻草棚棚,现在也换成瓦顶的东西厢房了。啊啊!这是一座三合院嘛!噢噢!梁三老汉现在是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了。穿着很厚实的棉衣裳,腰里结着很粗壮的蓝布腰带。暖和倒暖和,行动起来却有些笨手笨脚,怪不灵便的。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儿子和媳妇给自己做下了嘛!为了不辜负他们的一片孝心,只好穿得像一个客人一样,在院子里走出来走进去。P20

庄稼人啊!当他们专住心发家创业的时候,说增产,吃奶的劲都可以使出来的;说节约,肚里可以不觉得饥饿啊!P 470

“宝娃子!有心人!好样的!你娃有这话,爹穿不穿一样!你好好平世事去!你爷说:世事拿铁铲子也铲不平。我信你爷的话,听命运一辈子。我把这话传给你,你不信我的话,你干吧!爹给你看家、扫院、喂猪。再说,你那对象还是要紧哩。你拖到三十以后,时兴人就不爱你哩!寻个寡妇,心难一!”

但生宝娘俩,还是坚持给老汉“圆梦”。老汉想起这些,感动得落泪了。人活在世上最贵重的是什么呢?还不是人的尊严吗?

当排队的庄稼人顾客知道这是灯塔农业社梁主任他爹的时候,一致提议让老汉先打油回去,老汉上了年纪,站得久了腿酸。梁三老汉不干,大伙硬把他推拥到柜台前面去了。

梁三老汉提了一斤豆油,庄严地走过庄稼人群。一辈子生活的奴隶,现在终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他知道蛤蟆滩以后的事儿不会少的,但最替儿子担心骇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P505

第三个层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很快将在农村实现的前景下,农村的社会主义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如何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呈现所处的生存背景,怎么去表述事件和人物的精神处境?柳青从生活出发,把陕西的方言土语,融入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寥寥几笔,略加点染,在不动声色里就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白描出来。在这一点上,柳青汲取生活养分的能力,让他不仅是真实的时代记录者,语言风格的创新者,而且尤为感佩的是,他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者。

那么,农村的社会主义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

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不是恋爱的热火,而是理想的热火。年轻的庄稼人啊,一旦燃起了这种内心的热火,他们就成为不顾一切的入迷人物。除了他们的理想,他们觉得人类其他的生活简直没有趣味。为了理想,他们忘记吃饭,没有瞌睡,对女性的温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觉,和娘老子闹翻,甚至生命本身,也不是那么值得吝啬的了。P91

现在,这些庄稼人被新稻种早熟的优点吸引住了。这给生宝很大的鼓励:庄稼人尽管有前进和落后、聪明和鲁笨、诚实和奸猾之分,但愿意多打粮食、愿意增加收入,是他们的共同点。这就使得互助合作有办法,有希望了。大概党就是根据这一点,提出互助合作道路来的吧?——想到这里,获得了新认识的年轻共产党员,兴奋起来了!他精神更加抖擞,荣光更加焕发了。P111

生宝继续想着他的心思。他并不因那个不认识的庄稼人不重视他梁生宝,而纠缠在这个心思上头。不!这个年轻庄稼人决意学习那些具有远大精神目标的共产党人,胸怀宽广,把人们对自己重视不重视,看成与自己根本无关的事。……他从日常的生活里,经常注意一些革命道理的实际例子;现在,他在这个深山丛林中走着,对革命的道理,又有了新的发现,脚步多么带劲啊!生活着真有意思,他热爱生活!P348

“和谷苗一块长起来的,有莠草;和稻秧一块长起来的,有稗子。莠草和稗子同庄稼一齐生长,一齐吸收肥料和土壤里头的养分,一齐承受雨露的恩泽,但它们不产粮食,只结草籽。它们——莠草和稗子——长着同谷子和稻子很少差别的根、茎、叶,庄稼人不分彼此地给它们施肥、培土或灌水,直至它们被鉴别出来,才毫无抱怨地,心平气和地拔掉它们。第二年,庄稼人明知道谷苗里头有莠草,稻秧里头有稗子,还是把它们当做庄稼一样看待,一样娇贵,因为毕竟它们只是谷苗和稻秧的万分之一啊!P265

《创业史》里的土地火热热的,人心火热热的,农村生活火热热的,那是一段翻腾热烈的创业岁月。如今,农二代三代已经和土地没有多大关系了,对农村的记忆日渐被现代生活淡化,回去割麦子大多是乡愁的释放,那些麦子是被用来体验的,算是一种精神寄托。但人与土地的关系还在另外的空间里演绎着。读《创业史》,看特定时期党带领人民在轰轰烈烈的集体行动中整合认知、锤炼精神、创家立业,在今天仍有沉甸甸的意义。

不如翻开《创业史》,沉浸在鲜活的文字中去阅读柳青笔下火热的创业、梦想与精神!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