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齐创业网 >> 创业经验 >> 文章正文

北漂回家创业经验怎么学习?

发布于:2021-09-23 被浏览:388次
北漂回家创业经验怎么学习?

3年前,还在一家教育公司当普通职员的90后女生杨丽丽,在画展上见到一幅麦秸画。在内蒙锡林郭勒一直生活到18岁的杨丽丽,对麦秸秆再熟悉不过。在她原本的认知里,麦秸秆是农作物自带的“废品”。更久远的时候,家家户户用它来烧火做饭。实在用不了了,只能就地焚烧。在中国很多农村,焚烧麦秸秆还带来污染问题。

那幅画是杨丽丽从事“非遗文化传承”——制作麦秸画的源起。缘分的奇妙之处在于,当她向父母聊起希望学习麦秸画之后,父亲竟然真的帮她联系上了曾见过的那幅画的作者——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卢俊侠。后来,她拜师学艺、愈发痴迷,但也仅仅是作为兴趣。对她而言,两年后将制作麦秸画作为本职、事业,被快手发掘成为“幸福乡村带头人”,接到许多家媒体的采访、节目邀约,完全就是意料之外的事。

“我在锡林郭勒长大,对家乡的感情很深。虽然在北京生活工作也能适应,但还是想回到大草原的氛围里。或许麦秸画是我和家乡紧密联系的一个载体。”

杨丽丽在制作麦秸秆画

结束北漂回乡创业

学了两年麦秸画后,她离开北京回家乡开工作室,专职制作麦秸画

开工作室、制作民间工艺品,在曾经的职业规划里是不存在的。杨丽丽想起这一年多来,从做了决定、结束北漂回乡,到真正把工作室开起来,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让工作室一步步走上正轨……她还有点恍惚,但日益严重的颈椎病和小伤口密布的双手提醒她,她的确已经走上了一条“计划之外”的路。

学了两年麦秸画,能够独立完成一幅作品后,回家开工作室的想法开始酝酿。杨丽丽不是一个冲动的人,她详细做了一番市场调研。老家多伦县是锡盟的重点旅游县,但是当地的特产基本局限于食品,再缩小点范围,就是牛肉干、奶制品。“除了吃的,一定会有人想买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她把麦秸画定位为本地的旅游纪念品。

原料(麦秸秆)丰富、店租便宜、市场广阔、同质产品竞争压力小。这几点让她明确了接下来的路。重要的是,她想回家了。

2018年以前,跟很多选择到一线城市打拼的90后一样,内蒙女生杨丽丽来到北京工作,从事教育行业。早上起床,除了通勤时间,还要留一小时化妆、挑选衣服。工作两年后,她的衣柜基本都是职业装。

这些衣服,现在只能压箱底了。工作室开起来后,杨丽丽日常的装扮就是平底鞋、宽松舒适的棉质衣物,最好是便宜货,因为制作麦秸画时,有些比较大篇幅的作品需要她趴在地上裁剪、粘贴。

网络直播的困惑

她抗拒消费自己的外貌,希望把营销、推广的事都“扔出去”

妆,基本上有直播的时候才会化。工作室离家有20分钟车程,她自己开车,坚持每天早上8点到达工作室,迅速投入工作,“有时间洗把脸就行了。”

每天晚上7点,杨丽丽开始在快手上直播。结束直播,又开始录一两段视频,主要告诉她的粉丝,最近正在创作什么类型的作品。记者对她说,我看了你快手上的所有视频,她显得有点羞涩和慌张:“哎呀,我录得很乱吧!没有专业的人指导我,全是我自己一个人录的,拍得不好!”

杨丽丽的直播平台账号粉丝并不算多

她在快手上的账号名就叫“杨丽丽麦秸画”,粉丝数量不算多,不到6000。跟很多“快手网红”相比,她制作的视频或许单调了一些——大部分是跟她的麦秸画相关,或是制作过程,或是成品。没有刻意制造“剧情”,她自己也认为,太平淡了。相比之下,她个人出镜,吃串冰糖葫芦、在羊群中笑一下,收到的“赞”反而更多。

和很多人印象中的草原姑娘不一样,杨丽丽长得娇小秀气,身材修长、皮肤白,一头利落短发配上高鼻大眼,在家乡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辨识度挺高。一开口说话,口头禅“老铁”,每个字尾音带着轻微的卷舌,又活脱一个东北姑娘,有种反差萌。

有记者会问她,你长那么漂亮,会不会对“涨粉”有帮助?杨丽丽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毕竟“网红”那么多,“滤镜瘦脸美颜”三部曲之后,大家都是网红。她没有觉得外貌对自己的事业有任何帮助,相反,她抗拒消费自己的外貌,不愿意与短视频平台上符合男性审美的网红同质化竞争。

现在她最操心的是,如何与成熟的运营团队建立合作关系,把营销、推广麦秸画的事都“扔出去”。 她希望自己只负责创作、工艺等技术方面的事。在她看来,尽管多伦县乃至锡林郭勒盟都在支持本地人通过短视频创业,但“大部分人是随便乱拍”,她对拍摄短视频同样不擅长,因此需求更迫切。只是,在县城里懂得运营的合作伙伴并不好找,“年轻人还是喜欢往大城市去。”而她工作室的员工,平均年龄40岁以上,更加不愿意学习新技术。

只负责“技术”也够累

很多个夜晚,她都在加班加点赶制作品,能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实际上,哪怕只负责“技术方面的事”,也能把她累得够呛。从挑选原料麦秸秆开始,就有很多讲究:“要杆儿粗的,有韧性的”,一大捆麦秸秆,能用的不超过三分之一,如果没有精挑细选,不合格的麦秸秆会影响到后面的每一道工序。

杨丽丽在制作麦秸秆画

很多个夜晚,杨丽丽自己加班加点赶制作品。大城市的白领,加班已经常态化,但是在锡盟的县城里,当地人完全不接受。杨丽丽支持员工维护权利,“到点儿就走,多10分钟都不行。”

最近,杨丽丽忙着完成一幅长三米、宽一米的大幅作品,主题是“昭君出塞”,需要制作十九个人物、六匹马和一头骆驼。这是和老师卢俊侠共同的创作,杨丽丽不敢掉以轻心。完成这样一幅作品,需要至少全身心投入三个月,对创作者的耐心、精力、技巧都是考验。相比已经和麦秸画接触了20多年的老师卢俊侠,只有两三年学习经验的杨丽丽算是新手,对这样篇幅巨大、元素众多的作品,她也经常崩溃大喊“太复杂了”。

在杨丽丽看来,麦秸画作品中,人物创作难度最大,因此,她把一些完成度比较高的人物画,当做工作室的“镇店之宝”。但大多数客人对人物类的麦秸画兴趣不高。作为家居装饰品,大多数买家会选择寓意更吉利的花鸟鱼画。

有一些客人不喜欢店里摆出来的完成品,喜欢预定作品。这种活儿对杨丽丽来讲风险最高——客人对预定作品不满意、需要重新制作是常事。“有时候做一些不擅长的元素,一个部分没做好,整幅画就废掉了。”她同时也认为,这正是纯手工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它凝聚了创作者的专注、技巧,甚至还有当时的情绪在里面。

也有很多让她成就感爆棚的时候,“快手上有位老铁,在我这定了一个麦秸画,是作为结婚礼物送朋友的,没有图案全部是字,我还得给他设计,字又特别小,我得用刻刀一笔一笔慢慢刻,都快崩溃了。


还好最后客人特别满意,收到礼物的人也很喜欢。”

创作过程是枯燥的,尽管“静下心来投入创作就感觉不到累”,甚至她不需要午休,能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但很多时候,反复调整的某个细节达不到想要的预期,她就知道自己应该歇会儿了。杨丽丽养了一只小松鼠,是卢老师特地从家乡带来送给她的,她每天都会跟小松鼠玩会儿,喂它吃点东西,就当是调整一下状态。

不忘初衷,不忘传承

她也培训员工,教授麦秸画技艺,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在卢俊侠的学生里,杨丽丽是唯一把麦秸画作为主业,开起工作室的。卢俊侠对这位学生也有偏爱,隔几个月就回到锡盟来一趟,指导杨丽丽的创作和技艺。卢俊侠在美术领域涉猎广泛,但对麦秸画有特殊情怀。“或许因为这种民间工艺真的快失传了,老师也希望我能好好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杨丽丽在制作麦秸秆画

从北漂到回乡创业,其实没有太多艰难的抉择或者放弃。杨丽丽觉得自己只是权衡多方面利弊,然后做出一个理性的判断和决定。无论是来自短视频平台的扶持,还是来自政府部门各方面的优待,甚至包括自己若隐若现的乡愁,都推着她往同一条路。她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好极了,在熟悉的乡音里,在属于自己工作室打拼自己的事业,“每天都很有激情,每天都想付出更多。”

成立工作室至今,恰好一年整,杨丽丽的麦秸画工作室,在整个锡盟仍是“独一份”。她也培训员工,教授麦秸画技艺。“什么事都有先来后到,我先做了这个事不管从哪个方面都有优势。”杨丽丽并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她的微信头像一直是第一次在画展上看到的那幅麦秸画,是两条鱼在荷花荷叶中游动,题字为“相近相亲”。这个微信头像每天让自己回忆起第一次看到麦秸画的惊艳,“提醒自己不忘初衷吧。”(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红星新闻记者 庄梦蕾

编辑 包程立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