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齐创业网 >> 创业经验 >> 文章正文

俞敏洪合伙创业经验怎么样?(俞敏洪谈创业合伙委屈)

发布于:2021-09-11 被浏览:463次
俞敏洪合伙创业经验怎么样?(俞敏洪谈创业合伙委屈)

1俞敏洪和马云的相似之处

我发现,“3”是个很神奇的数字,很多事到了“3”就会发生改变或转机。

比如,马云参加过三次高考,比马云大两岁的俞敏洪也参加过三次高考。

不过在考试上,俞敏洪可能比马云更胜一筹。

马云费了三年的功夫,总分依然达不到本科线,但他的英语特长帮了忙。

彼时,杭州师范学院的英语专业没招满,降分录取,马云以专科成绩上了本科院校。算得上是命运女神的照顾。

要不然,专科毕业的他毕业后也无法留校任教。也成不了人所共知的“马老师”。

和马云的好运气相比,俞敏洪是全凭死磕考上的北京大学。

1980年,18岁的俞敏洪进入北大的校园,很凑巧的是,他的专业也是英语。

更凑巧的是,俞敏洪毕业后也是留校任教,从1985年到1991年,当了六年的北大老师。

马云在杭州师院当老师的时间是1988年到1995年,比俞敏洪多干了一年。

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吧?总结一下就是:

都参加过三次高考, 学的都是英语专业,毕业后都留在本校当老师,干了六七年后都开始创业。

历数当今的商业大佬们,还没有其他人的履历是如此的相似。

马云我以前讲过,这次不再赘述。这次专讲俞敏洪。

看一下俞敏洪的创业史,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言:

曾多次走在崩溃的边缘。

俞敏洪和马云

2从大学老师到被逼创业

1985年,俞敏洪北大毕业,留校教学。

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前,当北大的老师都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

俞敏洪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早上睡到九十点钟起来,晚上一两点钟才睡觉,起来以后也不刷牙洗脸,就躺在床上看书,到了上课时间柃个书包到教室里走一遭,回来后继续躺在床上看书。”

每周的课也不多,闲暇时候就到未名湖边逛逛,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

但唯有一点不好,就是工资低。

按俞敏洪的说法,每个月大概一二百块钱,过的很清贫。

为了增加收入,俞敏洪就到校外的辅导机构兼职做出国英语的培训,也就是GRE。忙活一个月,也能赚个一两千块钱。

这已经是他本职工作十倍的收入了。但俞敏洪发现,给人家打工不如自己去开辅导班。于是就以北大英语老师的名义,招了几十个学生,开了个辅导班,干了起来。

收入自然是蹭蹭的往上涨,但这种脚踏两只船的行为惹来了北大官方的不满,直接给他来了个行政记过处分。

这个处分可不是会议上批评一下,档案上记录一下那么简单。处分通知被贴到学校的宣传栏上整整一个月,还用高音喇叭播了一个星期。

俞敏洪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出名。随后的一段时间,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指着他说:“看,那个就是被处分的老师。


如果换做是你,心理上能不能承受得住?

这仅仅是名誉上的损失,除此之外,还有物质上的损失。

因为这个处分,当时北大分房子,也没有俞敏洪的份儿。提拔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俞敏洪也是排到最后。

当时的俞敏洪,在北大老师这个岗位上,路已经越走越窄。

与此同时,他的面前还有一条模模糊糊的道路在向他召唤:走出去,向更广阔的天地迈进吧。

抱残守缺,不如一刀两断。既然你不稀罕我,那我就做出个样子给你看看。

我猜俞敏洪的心中,肯定憋着这么一股劲儿。

但据他自己回忆起来,说当时的心里,凄凉的感觉还是最多的。毕竟呆了十年的地方(上学四年,工作六年)。此去一别,不知能混出个什么样子。

混的好,这些经历还能被当做笑话说出来。混不好,只能把这些伤疤深深的埋藏在心底,每次午夜梦回时,都难以释怀。

幸运的是,今天我们都听到了这些能被当做笑话讲出来的苦日子。并且,精彩的故事还不止于此。

正应了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90年代的俞敏洪就很受学生欢迎

3办学许可证是怎么拿到的?

1991年,俞敏洪离开北大。如俞敏洪所言,那种感觉,就像一头家养的动物一下子被扔到荒野中,必须自己想办法找吃的,要不然就被饿死。

不过这样也好,俞敏洪可以全力以赴的把精力投入到办外语培训班上。

凭借着优秀的教学水平和聪明能干的劲头儿,俞敏洪逐渐站稳脚跟,当时的北大、清华、人大这几个名校的学生出国考试,报培训班都首选俞敏洪。

短短几年,俞敏洪是赚的盆满钵满。

不过俞敏洪的培训班一直有个短板,简直是他的心病。不是教学质量的问题,也不是生源问题,就是缺一个招牌,或者简单来说,缺一个办学许可证。

90年代初的中国,一切都是试试摸摸的往前走,像俞敏洪这样的个体户,啥资质都没有,不管是教育局还是工商局,都是不会给他办证的。

没有证,就没法儿大张旗鼓光明正大的宣传、招生。俞敏洪为此想破了头皮,终于想到了一个权宜之——挂靠。

当时有个东方大学,是几位退休的老教授办的,搞成人教育的。俞敏洪就找到这几位老教授说,我能不能用一下咱们的名头来招生。条件是我把我盈利的25%分给你们,你们只管分钱,别的啥事不用管,亏损了算我的。

几位老教师一合计,说这个可以啊,小伙子我们看你也靠谱,先用用试试吧。

于是,俞敏洪就以“东方大学外语培训部”的名义来招生。(知道“新东方”这个名字的由来了吧,后来俞敏洪自己弄到办学许可证后,为了和前边的有所衔接,也为了区分,就起名“新东方 ”。)

就这样马马虎虎的借用了两年,随着俞敏洪培训班规模的不断扩大,最高时每年可以分给这些老教授们上百万元。

与此同时,俞敏洪自己也没闲着,为了办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办学许可证”,他可真没少往海淀区教育局跑。

教育局的人告诉他,要想办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办学人必须是副教授以上职称。第二是原单位同意。

这两个条件,俞敏洪一条也满足不了。他是本科毕业就留校任教了,还没熬到副教授就被轰了出来。第二条更是别想,就是因为被原单位吵了架,不得已才出来的,现在让去开证明,门儿都没有。

怎么办呢?俞敏洪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死磕。

他一遍遍的往教育局跑,说你们给我办一个吧,像我这样遵纪守法的人,办学质量又是有口皆碑的,看看能不能通融通融。

这种事,你去求一次两次人家肯定不理。但俞敏洪是铁了心必须要把这个证办下来,所以没事就去教育局晃两圈的,和里边的办事员聊聊天,拉拉家常,逐渐熟悉了起来。

人心都是肉长的,再加上教育局的看俞敏洪办学确实没出过什么大的岔子,就格外破了个例,给俞敏洪行了个方便,给了一张办学许可证。

俞敏洪说他清楚的记得那一天的日期是1993年的11月16日,那一天狂风大作,他骑着自行车走到路上,怀揣着这个证件,想着办证的艰辛,内心感慨万千。终于可以结束“无证驾驶”的阶段了。

因为这个原因,俞敏洪也把每年的11月16日定为新东方的周年庆典的日子。

创业初期简陋的条件

4三驾马车

时间来到1995年,俞敏洪带证上岗已经两年多了,钱也赚了,学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但他总觉得缺点什么。

如果一定要问他个所以然,他可以告诉你,他的身边缺少比他强的人,他需要找创业伙伴一块儿创业,把新东方做大做强。

只有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才有资格成为自己的合伙人,这是俞敏洪骄傲的地方,也是他有胸怀的地方。

很多创业者找人合作,唯恐合作伙伴比自己强,遮住了自己的风头。其实换个角度想一想,他比你强,才可以补齐你的短板,相互推动,共同把事业做大。

事业大了。蛋糕大了,每个人即使分一小块儿,也比原来整个的蛋糕大。

这是俞敏洪的逻辑,也是新东方之所以能脱颖而出的地方。

这次俞敏洪找合作伙伴,首先从自己的大学同学那里下手。特别是留学美国的同学。他认为这些同学都有他的过人之处,必须招过来一块儿干事。

因为这个原因,1995年的年底,俞敏洪去了一趟美国。

他这次去美国的目的,重点找两个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二的徐小平和王强。

当时的徐小平,还在加拿大漂着,没有正式工作,混的确实不咋样,俞敏洪去看他时,他还为了省几美元的停车费把车停好远。

俞敏洪去美国之前,就做好了准备,手提包里换了一万美元,故意在老同学面前显摆了一番,然后劝他回国,说徐小平,干脆跟我回国干吧。咱们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开创一番事业。

如果你是那时候落魄的徐小平,有老同学给你伸出橄榄枝,你会拒绝吗?

反正我不会。

搞定了徐小平之后,去看王强。和徐小平不同的是,王强在美国有很好的工作,是在贝尔实验室里,年薪八万美元。

俞敏洪想忽悠他回来,单凭金钱是不行的。不过他们一起出去吃饭时,到中餐馆里,碰到中国留学生,大部分人都认识俞敏洪,说“俞老师你怎么来美国了?”

就这个场景,把王强给镇住了。心想俞敏洪确实有点影响力,不服不行。

就这样,王强和徐小平这两位人才,被俞敏洪从美利坚合众国拉了回来。他们三人,注定要开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徐小平、俞敏洪、王强

5是选择同学,还是选择亲戚

王强和徐小平回来后,当然不可能在俞敏洪原有业务上的基础上分给他们两块儿,那样就失去了合伙创业的意义。

俞敏洪的意思是,我还负责我的托福、GRE等考试业务,你们两人每人开拓出一块儿新市场。其中王强负责英语学习、英语口语,包括后来的新概念英语等业务。徐小平负责出国留学咨询业务,也就是现在新东方前途出国的前身。

新市场收入的85%归自己所有,剩余15%上交到俞敏洪这里。不过,新市场平时的宣传、营销、办公场地、行政支出等成本由俞敏洪负责。15%的费用根本不够用,在刚开始的那些年,俞敏洪每年都往里边贴钱。

很多人劝他说,你收上来的太少,支出的太多了,这样不是做生意的长久之计。俞敏洪说,这个分成政策是和他们说好的,现在突然改了,不仗义。于是没改,继续这样搞下去。

三个人都是聪明人,又是大学同学,在一起精诚合作,不断推动新东方的事业向前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新东方“三驾马车”的名声被逐渐打响。

在公司中,俞敏洪的同学们是越来越重要了,但和另外一派的势力闹得越来越僵了。这派人就是俞敏洪的亲戚。

俞敏洪在创业之初,教学人员都是请的大学老师,但行政人员,比如司机、收费、保安等人,都是俞敏洪从老家拉过来的。

这样的亲戚虽然学问不高,但有个好处,就是成本低,工作尽心,不给你争什么朝九晚五的,有活儿就给干。因为这个原因,创业前期,帮了俞敏洪很大的忙。

但是现在俞敏洪的同学回来了,和这些亲戚的矛盾就逐渐大了起来。这些亲戚只听俞敏洪的,对公司的规章制度什么的不是太在意,对各级大大小小的领导也不怎么放到眼里。

但俞敏洪的同学不这么想,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俞敏洪的下属,而是认为自己是来和俞敏洪合伙干企业的。那当然看不惯亲戚们这种出格的行为。于是要求俞敏洪把自己的亲戚清理出去。

这个时候俞敏洪就有两个选择,要么选择清除亲戚,拥抱同学。要么选择清除同学,拥抱亲戚。

经历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俞敏洪认为,自己的同学毕竟还是更有能力的。只有和水平更高的同学合作,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如果不借势把亲戚请出去,把新东方这个先天性的痼疾治好,那以后想再翻身就难了。

于是俞敏洪下定决心,和亲戚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把位置让出来。

其中最难的就是俞敏洪的母亲。她也是个女强人,从俞敏洪创业之初就跟着俞敏洪干,现在突然被自己的儿子赶走,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因为生儿子的气,半年没给他做饭吃。

不过还是禁不住俞敏洪的软磨硬泡,用了一年时间,这些亲戚们逐渐退位让贤。新东方的人事关系也变的越来越干净,足够轻装上阵了。

俞敏洪和他母亲

6一次绑架差点要了俞敏洪的命

说到俞敏洪的创业经历,不能不提一次针对俞敏洪的绑架行动,这次,差点要了俞敏洪的命。

其过程之惊险,让我们感叹,原来电影中的情节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

那是在1998年,当时的新东方已经发展的越来越好,每个周日学生过来上课交学费时,都能收一二百万。但收学费的时间不太巧,当时的银行周日不做对公业务,也就是说俞敏洪收的这些钱,当天无法存到银行里。

本来想放到公司的保险柜里,但保险柜已经被公司很多人知道了,不太安全,没办法,俞敏洪只好把钱提到家里。

刚开始,王强和徐小平都说他,说你一个人拿这么多钱回家,不太安全,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

俞敏洪不在意,继续提着钱回家,这种行为持续了有半年。

但错误的行为早晚要承担后果。一个周末,俞敏洪还像往常一样提着一麻袋钱回家。优哉游哉的上楼,刚到家门口,就被几个蒙面壮汉放倒。

还没等俞敏洪喊出声来,身上就被打了一针麻醉剂,瞬间昏死过去。

事后俞敏洪才知道,这种麻醉剂是专门用来麻醉大象的,正常人被打上一针,心脏就受不了,严重的会停止跳动。但俞敏洪平时酒量大,这么一针没有把他打死,在歹徒们的拖拽过程中,俞敏洪的意识还是半梦半醒间朦胧。

歹徒看了看麻袋里的钱,又看着躺在地上的俞敏洪,其中一个小弟对老大说,“咱们干脆把他弄了算了。”

这个老大说,“算了,俞敏洪这个人还是不错的,我们既然拿了他这么多钱了,足够远走高飞了,就留他一命吧。”

于是背起钱,留下俞敏洪,扬长而去。

俞敏洪后来慢慢的苏醒过来,打电话给手下,送到医院治疗,才算捡回一条命。

后来警察破获此案,才知道主犯叫张北,开度假村的,之前和俞敏洪打过交道,知道俞敏洪有钱,才动起了歪心思。

不过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俞敏洪一直表现的比较大气,张北对他印象不错,才在关键时刻饶了他一命。

要不然,凭借他心狠手辣的劲儿,非要谋财害命不可。

根据警方提供的情报,这个张北共作案了7起,其中6起的当事人都被当场杀害,唯有把俞敏洪留下了。

事后俞敏洪回忆起来说,这可能是老天爷不想带他走,想留他在世,继续为社会做好事。

据俞敏洪身边的人回忆道,俞敏洪苏醒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GRE词汇,看看自己还认不认识这些单词。如果认识,一切都还好说。如果不认识,那以后就没法吃这碗饭了。

幸亏,还都记得。也幸亏,老天爷给我们留下了俞敏洪。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7新东方上市

俞敏洪带着王强、徐小平在全国各地开分校,拓展业务线,从单纯的大学生出国考试英语到涵盖各年龄段的,各学科的培训体系,不断攻城略地,扩大新东方的规模。

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上市就提上了日程。

其实对俞敏洪来说,他对上市并不是特别热衷。

三个原因。

首先是他做的是培训机构,并不是那种资金密集型企业,现金流一直很好。实话说,不怎么缺钱。

第二个原因。作为创始人和大股东来说,上市后股票也不能随意买卖。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只要能上市,他们手里掌握的股票就能被拿出来套现。轻松实现财务自由。

第三个原因,作为教育公司上市,当时还是全国首例,国家政策并不明朗。政府没说支持,也没说反对。全靠自己去摸索,去悟。

但对于跟着俞敏洪干的那群人来说,上市是他们一直热衷的事儿,作为公司的元老,手里握着价值不菲的股票,一旦上市,单靠股票套现,就可以轻松实现财务自由。

电影《中国合伙人》的故事中,就有这么个情节。邓超和佟大为扮演的徐小平和王强孜孜以求的上市,被黄晓明扮演的俞敏洪消极应对。气的他们骂俞敏洪是土鳖。

中国合伙人剧照

顺带说一句,《中国合伙人》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电影中真实反映了同学朋友一起创业的利与弊。其中有一句名言说:“千万不要和你的好朋友一块儿创业,要不然你会后悔的。”

很多人认为电影中三个人吵的已经很凶了,其实真实场景中,作为合伙人,三个人吵得更凶。

但无论怎么吵,都没有影响新东方的业务发展,也没有在根本上影响三个人的感情。

吵归吵,闹归闹。有的是股权之争,有的是公司发展的路线之争。争来争去,还是为了公司发展的好。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作为中国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在纽交所正式敲响了钟声。

股票在上市当天就冲到20美元,一天之内早就了很多亿万富翁。同时,新东方早期的元老徐小平和王强也退出新东方的董事会。

因为按照美国股市的政策。董事会成员买卖股票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同时,也为了给后来者让位,徐小平和王强逐渐淡出了新东方的舞台。

新东方,慢慢的又重回到了俞敏洪一个人的手中。他也因为成功上市,被称为“全国最有钱的老师”。

俞敏洪听到这个称呼后,感觉很不好,他说,我这是“拿美国人的额钱,到中国办教育”。改了一个说法,就让人听着很舒服。

新东方上市当天

8农民和文人

现在的俞敏洪,仍然担任着新东方的董事长,公司的大事小事还离不开他。

这其实不是他最想过的生活,他说最羡慕王石,没事爬爬山,到国外的大学里游游学,优哉游哉。

文艺气质很浓的他,爱好旅游、演讲、写字。

他说,我本质上是个文人,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

文人清高、不务实,农民思想狭隘,拥有这两种特质的人,似乎不善于在商海中经营。

但俞敏洪用他的成绩证明:出身农村,又有文人气质的人,在现代社会中,也可以干成大事。

文人不务实,但农民可是最重实际的。

农民眼光不长远,但文人的情怀和志向可以弥补。

具体有什么成就,就看你从自己成长的土壤中吸收了什么。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俞敏洪。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